您当前的位置:华夏汽车网 > 资讯> 正文

项羽之死死到临头为何迟迟不肯过江东?真是面子挂不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2-27 19:30:21  阅读:58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严宽
项羽之死死到临头为何迟迟不肯过江东?真是面子挂不住?一代帝王项羽在与刘邦作战时不幸战败,而当项羽一路落荒而逃到江边时,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另一个就是渡江从头再来。可谁都没想到的是,项羽选择了前者。关于项羽的死很多人至今都不明白,项羽死到临头了为何不肯过江呢?小编为您整理了目前科学依据最强也是人们争论最大的几个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笔力千钧的诗描写的就是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司马迁写的《史记》中,认为项羽宁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羞见江东父老,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有千里之地,也值得你称王,你赶紧上船吧。

项王苦笑着回答:老天要灭我,我是没处逃的。当年江东子弟8000人跟着我过江打仗,现在没一个活命的。即使江东父老能原凉我,还能信赖我让我当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所以项羽选择了决战刘邦军,最后自刎而死。

宋代有学者认为,项羽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怀疑亭长有诈。当时刘邦正用高价和高官位来悬赏项羽的脑袋,在项羽身处那样的困境时,亭长说那样好听的话,项羽难免怀疑亭长说谎骗自己。所以项羽也就说了些江东父老之类的豪言壮语,其实本是无奈的选择。

到了现代,学者吕仰湘还提出了一个很独特的观点:敌生我死,成人之美。他认为,项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思维。当他胜利的时候,他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受到阻碍时,他就甘愿把自己毁灭。乌江自刎,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因此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是项羽独特的个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个性发展的结果。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项羽是楚国人,而楚国人有兵败自杀的传统。

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在兵败后自杀,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罗江而死。项羽当时已经弹尽粮绝,对于项羽来说,兵败到如此的程度,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才会不肯过江东。项羽究竟是不能过江东,还是不肯过江东,至今也没有定论。学术界的纷争并不能影响项羽在世人心中的壮士形象,他的英雄气概依旧为后世广泛传颂。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

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

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