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把“寒冬”这顶帽子扣在汽车产业上并不过分,全球市场皆是如此。在“寒冬”中要生存下去的基本理念就是开源节流,并且要眼疾手快,而一向被视为非常“死板”的日系企业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今年以来的一些整合事件将日本供应商重新拉到我们的视线中,这中间还包括日立与本田零部件企业整合、康奈可与意大利马瑞利重整、电装与爱信精机合资等。这些名字还不够熟悉?看看后边的内容就能清楚它们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
30秒读懂全文:
1、本田全球市场发展不及预期,为缩减成本开始对旗下零部件业务进行重整,让原有的供应体系抱团取暖是最佳方式。
2、仅是体系内整合不足以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康奈可选择与意大利供应商合并,资源互补拓宽全球业务范围。
3、寒冬之中要开源节流,放眼未来集中资源主攻前瞻性业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寒冬”真的存在。丰田把2020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全球销量目标下调至1070万辆;本田2020财年上半年合并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8%至7.72万亿日元(约4990亿人民币),营业利润同比下降8%至4726亿日元(305约305亿元人民币)。实际上,包括斯巴鲁、三菱等多家日系企业均调低了对2020财年的销量预期和利润预期。
这种影响早已传导致上游零部件厂商。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供应商,应对寒冬无非有三种主线,一是捂紧腰包、收缩成本;二是出售利润率低的业务及相关资产;三是持续布局新技术以在新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 合而共赢:日系企业抱团取暖
我们把目光首先聚焦于本田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近期,日立汽车系统(HITACHI)与本田旗下三家零部件供应商日本京滨(Keihin Corp)、日本昭和(Showa Corp)、日信工业(Nissin Kogyo Co)的重组就是各方应对市场寒冬的战略举措。此次调整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产品层面的资源整合。
实际上,日立汽车系统本身就是本田的重要供应商。在本田进行相关股权整合后,日立汽车系统将对这3家零部件公司进行兼并,同时成为新公司的持股人,持股比例为66.6%,其余为本田持有。
在全球来看,日立旗下的汽车零部件业务销售额不算高,日立汽车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的汽车业务销售额分别为581.77亿元和594.73亿元(数据来源:2019汽车零部件“双百强”榜单)。在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排名为34位。而整合后的新公司年销售额可达1.7万亿日元(约1100亿元人民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新公司在超越住友电工和矢崎之后,成为继电装、爱信精机之后的排名第三的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不包括轮胎企业)。
『日立汽车系统参加2019上海国际汽车展』
非常明确的是,这次整合是本田零部件供应体系的一次战略调整,直接收益就是本田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的下降。本田近年全球市场表现并不突出,尤其是在欧洲。本田在整个欧洲市场的新车销量一度降至市场总量的1%以内。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本田在欧洲地区销量仅为约13万辆,占欧洲总销量0.8%。
今年初,本田宣布计划于2022年关闭其在英国唯一的工厂,以应对英国的政治局势,以及应对进一步加快电动车生产的资源需求。据悉,该工厂每年生产汽车约15万辆。这一事件对本田及其供应体系造成巨大影响,也触动了本田将旗下零部件资源与日立汽车系统进行整合的决心。
■ 规模效益:重整全球优势资源
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处于“紧缩”阶段,企业之间的合作多是“去重”并发挥规模优势。日立制作所副社长小岛启二认为,日立汽车系统与本田零部件企业的整合目的是发挥规模优势,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康奈可内饰系统』
不仅是日立和本田,下面这家公司更是日系零部件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代表。康奈可(Calsonic Kansei),其前身日本散热器有限公司创立于1938年。康奈可聚焦传统汽车业务,主要生产汽车散热器、车用空调、消音器等。2018年,得益于股东对FCA集团旗下的意大利零部件公司马瑞利(Manietti Marelli)的收购,康奈可实现了对马瑞利的整合。
今年5月,康奈可与马瑞利在2019横滨汽车技术展览会上首次整合亮相,并确立两者整合后将统一使用新品牌“Marelli”。10月初,双方已经整合并完成了新品牌的切换。
『康奈可与马瑞利整合后的新标识』
据统计,康奈可的2018年营收为619.98亿元,马瑞利为393.81亿元,两者合并后总营收将超千亿元。从康奈可到马瑞利,即是日本零部件企业对全球零部件资源,尤其是欧洲企业的一次完美整合。新马瑞利希望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在产品多样化和成本控制上获得更大优势。
10月初,新马瑞利成立了外部咨询委员会,首位成员是在博世工作了14年Bernd Bohr,他在博世ABS、制动器、喷射系统和电子科技类产品等业务等方面担任了管理者。马瑞利首席执行官Beda Bolzenius强调,“我们不能低估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企业要想保持领先的地位就必须更广泛的了解市场正在发生的变革,并借助外部经验来制定企业执行策略。”
另外,马瑞利还计划将旗下全部汽车空调压缩机和汽车空调系统相关的资产和业务出售给中资企业上海海立集团,以集中力量发展主要的“内饰系统”、“无人驾驶”、“互联系统”、“电气化”、“绿色技术”以及“赛车运动”等板块。
■ 战略定位:面向未来汽车技术
寒冬之中,零部件企业更要加大前瞻性技术的投入,保证未来市场回报率。在日立汽车系统看来,要提高特定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在提高收益性的基础上掌握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确,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正在引领汽车产业变革。作为全球第三大、日本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电装的对外合作就未曾停歇过,无人驾驶也必然是发展热点。
去年以来,电装先是联合爱信精机、捷太格特和爱德克斯(均为丰田系零部件企业),集各家电子及转向优势资源,组建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公司J-QuAD DYNAMICS;之后电装又与爱信精机就变速驱动桥、电动发电机和逆变器等资源成立合资公司Blue Nexus,不仅向丰田还向全球其他整车企业供应全套电驱动组件。
电装引领了一众日本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资源重组,然而这仅仅是电装众多布局中一小部分。在电装加速布局的背后,还有丰田这只推手。近几年来,丰田一直在积极进行旗下零部件资源的重组。
丰田的电子零部件业务中,先行开发、量产开发及生产均是由丰田与电装共同进行。去年,丰田与电装展开协商,希望把其中的量产开发和生产业务集中到电装。这种调整有助于双方消除重复业务、节约大量资源并把更多精力转移到高流动性价值的新领域,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这中间还包括部分丰田日本本土电子零部件工厂的生产向电装转移;2022年4月1日前丰田所有电子零部件的量产开发都集中到电装,并打造新的组织体系。
编辑总结:
日系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资本捆绑。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在遇到市场寒冬之时,在急需技术整合、攻关克难之时,这些企业协同作战的优势就会凸显,对内、对外的资源整合也是基于此而操作。不可否认,日系企业已经拉开了资源整合序幕。反观国内市场,大部分细分零部件领域仍处于淘汰赛阶段,“合”的条件似乎仍有欠缺,汽车制造产业和零部件供应体系的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寒冬之下,我们的脚步也该加快了。(文/汽车之家 刘宏龙)